作者: 来源: 日期:2024-12-30 11:50:17
2024年秋季,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教材在起始年级投入使用,义务教育进入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一体化、系统实施的新阶段。新课标是国家制定的课程育人新的基本遵循,是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深化课程改革的指挥棒;新教材是落实新课标、实现课程育人的重要载体和资源。
新教材“新”在何处,如何体现新课标精神?
教材的调整变化对学科教学将产生哪些具体影响?
教学方法该如何调整?
学科素养如何落地?
《教育家》邀请相关专家对整体把握、应用新教材及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新教材的使用进行解析。
当下,整个教育系统过于注重升学预备,过度的“内卷”让不少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也让无数家长倍感焦虑。
《教育家》呈现一些教育专业人士对反内卷的思考和行动,期待凝聚共识,停止无效的“内卷”,以成长思维去育人,帮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跑道。
三、教师退出机制
举报是家长和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监督学校教学行为的途径之一,如果举报内容属实,无可厚非,也有助于改变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不当行为。但扩大化举报,干会扰学校与教师正常的权益和教育行为,直接受伤害的是教师,最终受影响的是孩子和我们的教育事业。
举报为何频发?
如何处理举报?
教师自身该如何应对?
我们期待厘清这些问题,及时止住举报之风,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保护好教师的合法权益。
五、数字教师
以GPT-4 为代表的大模型,正呈现出人工智能模型前所未有的智能水平。在这一背景下,虚拟数字人作为新兴技术的代表,正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角落,数字教师应运而生。
数字教师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虚拟教师。它具备海量的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和信息;它拥有相当的教学能力和智能交互功能,能够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互动,提供反馈和建议;它还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辅助和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提升教学效果;等等。
数字教师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哪些挑战?
《教育家》希望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在数字化教育的浪潮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勇敢的引领者。
六、批判性思维
伴随着“从单纯的知识传递到全面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教育转向,批判性思维作为关键能力之一,愈发受到重视,义务教育及高中课程标准等文件里,亦提出了相关要求。
今天我们为什么亟需批判性思维教育?
缺乏批判性思维的教育者会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批判性思维怎么教?
……
我们邀请了相关领域专家分享他们对中小学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思考,并就批判性思维如何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学提出可行建议。
七、非标准化教学
当前正值国家课程改革走向纵深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教育观念需进一步更新,教师角色要从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走向多元化的、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引领者和陪伴者,推动教育朝着更加开放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如何解放教师,让教师探索“非标准化”教学?
如何培植“非标准化教学”的土壤?
如何以“非标准化教学”拓展学生成长空间?
……
我们一一探求答案。希望帮助教师从固定的“模子”里走出来,呈现出更为丰盈的教育生命,以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成长带去更多可能性。
八、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关注个体内在认知过程的学习策略,随着全球教育心理学界的关注,被认为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
近年来,深度学习激起国内学前教育大浪潮,但由于许多园长及教师对幼儿深度学习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理解偏差”大量存在于幼儿深度学习的相关实践,“深度”变成了“超前”,“学习”成了灌输小学知识。
深度学习,“深”在哪里?
深度学习,为何难以“深入”?
如何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如何以深度学习驱动教师学习观与教学观变革?
我们一一进行解析,推动正确理解深度学习的概念、动机,确定科学的学习目标、推进方式。
九、“非升即走”
在世界范围内,以“非升即走”为代表的“预聘—长聘”制度被诸多高校广泛采用,旨在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这一制度引入国内已30余年,正被越来越多高校所采用。从出发点来看,这一制度意在打破传统的“铁饭碗”,改变高校学术劳动力市场“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封闭与僵化局面。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因变形走样而引发的争议同样值得关注,这也是“青椒”们感到焦虑的原因。
我们探究“非升即走”制度在我国的改进与完善,聚焦部分高校对“非升即走”制度的探索性改革,邀请相关专家为高校新进教师管理制度和用人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为“青椒”不再“青焦”出谋划策。
十、“神仙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