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日期:2024-12-23 14:56:26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真的非常为被骗同学深感痛惜。因为从学校宣传部门、到学生处,再到各学院的辅导员老师,都是三令五申,苦口婆心地一遍又一遍的在提醒、警示,甚至一对一的强调、警告,但从最后的结果看,仍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对以上所有的防诈骗预防工作无动于衷,被骗人数持续增加,被骗金额不断刷新记录。
电信诈骗案件层出不穷,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家庭乃至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本校学生被骗的启示
因为大学生对社会认识比较单纯,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对社会事务鉴别能力有限,从而导致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
因为未发现被骗学生在课堂和生活有异常情况,更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手段。所以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是,介于目前错综复杂的社会安全环境,对于这部分内向型性格的学生群体,我们应该如何入手,做好安全防范教育工作。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针对以上问题,我从学校、老师、学生三个方面来总结。
第一,学校层面。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知识常识,并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在入学教育时应系统讲解安全和防诈骗知识,定期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时刻消除安全隐患。
第二,辅导员层面。一是应该经常走访学生、密切关注学生心理状况。二是定期与班长、心理委员交流,关注内向型学生群体。三是要与家长加强联系,及时将学生在校情况对家长通报,同时让家长将学生的性格告诉辅导员。
第三,同学层面。同学之间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加强沟通和交流,把自己内心的烦闷、困惑以合理的方式释放出来。遇到困惑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多和知心朋友交流、这样以便于缓解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
对以上案例的启示与思考,广大辅导员应该怎样预防和实施呢?我认为可以着重分析和探讨以下因素!
大学生群体对诈骗手段的认识不全面
同学们对网络世界的虚假与真实具备基本的辨别能力,但电信诈骗团伙往往根据大学生的涉世未深、经验不足以及爱探索冒险的特点,设下圈套。大学生群体长期处于相对单纯的校园环境中,处世经验及社交经验都相对缺乏,对各类诈骗手段的认识不全面,尤其是针对各类新奇诈骗手段的防范能力十分有限。
特别是在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的当今社会,电信诈骗既隐蔽又猖獗,诈骗手段和技术也推陈出新,诈骗分子精准掌握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后,巧妙抓住其相关需求的心理,层层引诱大学生进入诈骗的圈套,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劳而获、贪图小便宜等心理,极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容易感情用事、相信陌生人,也会成为其被利用的弱点之一。
需要加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力量,我会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反诈防骗的引导和教育,比如让班长展开主题班会,去拿本校各院系的真实例子以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和讨论,通过讨论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例,生动地进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教育。树立相互帮助的良好风气,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不贪图小利、不盲目跟风,同时具备应有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育学生提高警惕,秉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念,拒绝“天上掉馅饼”的诱惑,学会深思与分析,主动了解各类诈骗案例,对增强大学生防范各类诈骗的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在良性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学会高度专注受骗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在受骗后如果产生难以自愈的心理变化,学校辅导员的帮助关心不可或缺。教会受骗学生要学会主动找心理委员进行咨询,避免产生行为过激的事情。但仍有小部分学生选择默默忍受,独自承担。往往这类学生需要被重点关注,观察其是否因自责等陷入精神不济,长期如此容易发展为心理问题。
一旦大学生被骗后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应第一时间马上处理,各班心理委员及时发现并汇报辅导员,保证校内辅导员第一时间与相关学生取得联系并研判情况紧急程度,及时报警并努力追回被诈骗金额。辅导员要重点关注受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以防其因心理危机处理不当而产生的二次伤害,及时有效做好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
因此,身处互联网时代,为有效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反诈防骗能力,遏制各类诈骗案件的发生,辅导员要努力在每次班会中都宣传电信诈骗风险防范意识,并在学生遭遇电信诈骗时及时处理和反馈,避免更多学生受害。
总而言之,大学应该把预防受骗教育引入课堂,通过调查、统计等途径,让同学们了解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并与相关安全部门合作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使大学生安全问题真正做到防范未然,让大学生真正做到不再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