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途教育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18623329433

名途教育:面试热点——如何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作者:名途教育   来源:   日期:2023-10-30 18:29:00

摘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是巩固拓展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夯实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根基的重要举措。县级融媒体中心处于四级媒体传播体系(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最基层。作为新闻宣传工作“最后一公里”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履行使命职责,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是文章研究的重点。文章以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实践为例,基于其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情况,深入分析其在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路径建议,为行业提供参考和思路。

 

文章认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应坚持“七种思维”,即坚持“破壁”思维,深化改革创新;坚持“塑形”思维,做优传播体系;坚持“破阵”思维,重塑话语体系;坚持“建圈”思维,再造传播链条;坚持“夯基”思维,推动技术赋能;坚持“强体”思维,打造融媒尖兵;坚持“造血”思维,培育发展动能。如此,才能更好地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全媒体传播体系;主流舆论;一体化;全链路;全场景;系统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对加快融合转型步伐、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万物互联时代,建构起全媒体传播体系,实现了“全链路+全场景”触达。充分占领新闻舆论主阵地,牢牢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是主流媒体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战略工程,是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事关基层社会治理,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坚定不移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找准聚焦点、发力点,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初步实现了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通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最后一公里”的目标。

 

 

一、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情况

 

 

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为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重庆三峡传媒集团是万州区属一级重点国有企业。融合以来,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重庆三峡传媒集团坚持发展多样化传播形态,建设多元化传播渠道,聚力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新型主流媒体,成为全市区县中规模最大、传播平台最多、覆盖人群最广的县级融媒体中心,获评首届重庆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优秀案例。

一体化运行,畅通管理体系。一是中心、集团一体化运行。按照事业、企业分开,采编、经营业务分离的原则,编制内人员全部划入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编制外人员全部划转至重庆三峡传媒集团。中心、集团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监督,两套班子、两块牌子并轨运行。二是全媒一体化运行。建立起“1(指挥中心)+4(新闻中心、节目中心、数字中心、技术中心)”的全新架构,构建信源、策划、采访、编辑、发布、传播、考评“七位一体”的新闻生产流程,形成以“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为主要特点的新型媒体生产模式。

一体化考核,激活内生动力。打破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事业编、重庆三峡传媒集团国企编身份壁垒,建 立同工同酬、岗变薪变的考核分配机制。全媒体建立以 “看万州”客户端为第一落点,以阅读量、点赞量、评 论量、转发量为主要指标的考核评价机制,统一原则、 统一标准,一体化评判,以绩取酬,优绩优酬,推动采 编力量全面转向移动端。

可视化转型,推进生产升级。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从以“移动优先”“视频优先”指导内容生产,到把可视化传播作为“一号工程”,实现了可视化传播质和量的飞跃。2023 年,已累计发布短视频产品 6174 条,总访问量达 6.72 亿次,其中有 7 条访问量突破 1000 万次,219 条访问量突破 100 万次;已开设直播 189 场,其中17场总访问量超100 万次,2场总访问量超1000 万次。在直播等活动的带动下,仅2023年5月,“看万州”客户端活跃用户环比增长 364.82%,新增注册用户环比增长 907.35%。

立体化传播,延长触达链条。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现有的“报、视、网、端、微、屏”20个传播平台的总用户数达 620万,年阅读量突破 26亿人次。以“微万州”为代表的微信公众号用户达150 万,以“三峡融媒”为代表的微博用户达127 万,以“看万州”为代表的客户端装机量达126万,以“平湖万州”抖音号为代表的短视频用户破100 万。这四个百万级移动传播体系分别占万州区户籍总人口(170 万)的 88%、74%、71% 和 59%。

此外,该中心通过积极入驻人民号、央视频等中央级主 流媒体平台,开通抖音、快手等商业平台账号,建立了“万达开”“鲁渝济万协作”等区域媒体协作机制,拓展了传播链条。

实施“媒体 +”,拓展传媒产业。集团将“粘连用户、运营平台”作为重要工作,重点打造“新闻+政 务+服务+ 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实施“媒体 +”传媒产业发展模式,巩固传统媒体经营,做大电商产业,做强印务包装,拓展会展文创。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自成立以来,内容生产精品不断,传播矩阵融合发力。1 件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3 部广播剧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3 部纪录片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55 件作品荣获重庆新闻奖。此外,“看万州”客户端获选为全国 7 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客户端之一,“微 万州”微信公众号位居全国县级政务新媒体排行第二,“平湖万州”微信公众号稳居重庆区县媒体微信影响力排行榜首位。

 

 

二、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和不足

 

 

资源整合缺乏共融互通。有的行业和部门尚未把宣传思想工作融入业务工作的全过程,没有实现共融、共建、共享。在内容生产上,各种媒介资源、信息内容、技术应用等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融互通、系统集成、一体发力。

内容生产“出圈”能力不足。目前,全媒体新闻产品生产仍然存在产品策划质量不高、内容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特别是重大主题宣传存在话语体系单一、感染力不强等问题。新媒体产品在数质并重上还有待优化,产品创新性不强导致传播力不强,现象级可视化产品少。

平台建设缺少旗舰引领。传播平台存在散、乱、小的问题,缺乏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大平台;部分传播平台点击率不高、活跃度不够、“僵尸”应用比例高、用户复用率低。

人才队伍断层问题难解。当前,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采编队伍平均年龄为 47 岁。专业技术型人才中,取得正高职称的人员平均年龄为 57 岁,副高级职称平均年龄为 51 岁,中级职称平均年龄为 46 岁。采编人员本科以上文凭占比仅 45%,新闻传媒专业毕业生占比不足 20%。人员年龄、知识结构老化,专业人才引进不足,在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上存在能力短板。

考核“指挥棒”作用有限。受人员身份、岗位机制等多种因素限制,考核“指挥棒”作用发挥不充分,“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发布”的目标未能完全实现。

技术支撑缺乏竞争力。市区两级的新闻“媒体大脑”“数据仓库”等尚未实现共享互通,“中央厨房”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设备设施更新维修不足、新技术引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平台建设、产能提升;5G、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不足,导致核心竞争力弱。

 

 

三、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路径

 

 

进入媒体融合下半场,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应坚持 “七种思维”,从规模型融合向系统性融合转变,在内容、场景、渠道建设上自我颠覆、自我重塑,在平台化、智能化、视频化、伴随化、社交化上全面发力,建设“智能 + 智慧 + 智库”的智媒体。

坚持“破壁”思维,深化改革创新。当前,媒体融合已步入深水区、攻坚期,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必须牢牢把握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从内容生产、体制机制、人才队伍等方面统筹推进、精准施策 ,打通堵点、打破按媒体类别归口的“条块分割”管理机制壁垒, 实现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激活协同效应,形成发展合力,推动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坚持“塑形”思维,做优传播体系。一是平台迭代升级。按照“优化结构、精简精办、协同高效”的改革举措,及时关停并转“两个效益”不佳的平台。二是做强核心平台。“看万州”客户端应在“特色内容 + 特色  服务 + 特色应用”上寻求突破,高度参与“城市大脑”建设,由运营媒体向运营城市转型。三是坚持“无视频不传播”。将可视化传播作为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一号工程”,倾力打造“看万州”直播、“平湖万州”视频号(抖音号)两个品牌。四是新建外宣平台。如新办学习强国万州学习平台、长江三峡全球传播运营中心等。

坚持“破阵”思维,重塑话语体系。坚持实施以用户需求为指导的产品再造,真正以用户为中心革新生产流程,重塑话语体系。一是改革话语体系,丰富表达内涵,用好贴近群众的语言,用活网言网语;二是提升内容链接力,克服以生产大屏产品的思维生产小屏产品的现象 ;三是强化精品引导力,用高质量产品强化主流媒体的示范效应和领头雁作用,提升品牌影响力,发挥舆论引导压舱石作用。

坚持“建圈”思维,再造传播链条。在已有传播矩阵的基础上,突出精简精办,构建科学合理的媒体布局,实现聚合效应。一是进一步优化传播矩阵和媒体布局,以“无传播不生产”为原则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 IP 化转型。二是大力发展内容生产协作体。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新媒体人通联计划等,把用户由竞争对手发展成合作伙伴;积极探索“五媒”联动机制,延伸传播的领域和层次;充分利用区域媒体协同机制,进一步推动“建圈强链”。

坚持“夯基”思维,推动技术赋能。通过新技术赋能,在媒体深度融合上实现关键性突破。一是打造数字传媒,以数字技术助力媒体融合。二是顺应发展趋势,运用创新技术,持续提高产品尤其是可视化产品的生产水平,以先进技术赋能内容建设。三是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提升新闻生产、传播、分发的效率和质量。四是以“智慧媒体 + 智慧政务 + 智慧城市运营”为路径,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治国理政新平台。

坚持“强体”思维,打造融媒尖兵。多渠道、多办法、多措施培养一支素质本领过硬、具有创新思维和较强战斗力的融媒体人才队伍。一是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建立绿色通道,加大力度引进紧缺的新媒体运营人才等。二是建立机制培养人才。通过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等,培育一批有思想、有思考、有思路的名主播、名记者、名编辑等。三是优化考评推动成才。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采编人员转型升级。四是健全人才择优机制。建立后备干部储备体系,让干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

坚持“造血”思维,培育发展动能。重构媒体经营模式,培育发展增量,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在做强“媒体 +”稳基本盘的基础上,推进“媒体 + 产业”垂直化开发,积极布局向文化产业、大数据产业等方面的深耕转型,寻找产业发展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增长极,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四、结语

 

 

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是时代命题,是一项与时俱进、升级迭代的系统性工程,是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建成新型主力军,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必由之路。县级融媒体中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是巩固和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的关键环节。“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方向已经明晰,唯有不断改革、创新、突破,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才能更好地筑牢舆论引导主阵地,打好舆论引导主动仗。

联系电话:15683769705